K12教育

「民主素養」—投票權在孩子手上!

1436
發佈時間:2019/10/22
更新時間:2019/10/22

「民主素養」—投票權在孩子手上!


身處於台灣社會,每個需要投票的議題都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核心素養」成為持續發燒的話題,每個學科科目都圍繞著素養作為學習的重點。今天就來看看從國小到高中「公民道德與社會」這項科目中主要的民主素養是甚麼吧!   不知各位家長或在學生在學校有沒有這樣一個體驗:就是「選班長」,我們從小到大的班級選舉中,班長這個職務是老師指派還是同學推舉投票選出呢?又或者是學校園遊會,班級所推出販售的產品是班級成員自由提案,全班投票通過選出,還是直接由老師決定指派呢?這些大大小小的班級事務其實就在課堂中實踐我們所謂的「民主素養」。民主並非是由一人「獨裁」決策,而是透過班級的溝通、理性討論出的結果。這類型透過溝通討論而得出結果的班級自治,就是我們在課堂中可以具體實踐的民主素養。   上述這些班級事務的推動,都可以在我們在求學過程中的一堂課 — 「班會」完整體現出來。國小、國中、高中每個階段每周都有一堂「班會課」,這堂課在升學制度的壓力之下常常被忽略,會被國文、英文、數學這類「主要科目」借去考試或是上課。然而這堂課中所體現的「民主素養」卻是最不該被忽略的核心素養。   我們將國教院所訂定「素養」的定義再重新說明一次:『素養』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民主素養所關係到未來的挑戰是最直接的:在台灣,每個國民年滿18歲即有選舉投票的權利,「年滿18歲」者即有「公投的投票權」;而「年滿20歲者」,即有「依法選舉之權」。年齡換算下來,高三或是大一的學生即有對社會議題的「投票權」,如果「民主素養」這項能力沒有及早培養,在教育環境中形成概念並落實,那孩子一從高中畢業即會形成對於社會議題「漠不關心」或是「不知道如何去關心」的投票人。   無法在求學階段培養孩子們「民主素養」的這種情勢,對於將來台灣社會的發展僅有壞處並無益處。因為身處於台灣社會,每個需要投票的議題都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只要身處於社會之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然而我們過往的教育則是以「升學導向」作為主軸,缺乏這方面的培養與落實,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們的「民主素養」呢?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點落實「民主素養」:

從班會活動落實民主素養

  前述所提到班會活動常常被忽略,但卻是在課堂中落實民主素養的重要課程。學生在班會中就如小型社會的縮影,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權利,同學在集體討論中充分表達不同的看法並透過意見溝通、投票表決來落實基礎的民主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在異中求同,使共識達成一致。而老師在班會中應該抱持著客觀中立的角色,不表明立場,同時適時引導同學們對於議題的討論以及議程的進行。在班會活動的進程中,也需要告訴同學們關於提案投票,表決、表達立場的重要性,讓他們能夠理論與實際並用,了解民主素養的重要性。

從關注時事落實民主素養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就可以關注社會議題。因為每一家媒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立場,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呈現方式,新聞學裡面我們稱之為「新聞框架」、「選擇性曝光」。通常媒體會依自身的立場去「選擇性曝光」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不一定能呈現事件完整的原貌。所以學生這時就需要有良好的媒體素養能力去解讀新聞,多看不同的新聞媒體,綜觀不同的立場去構建出事件的原貌。(延伸閱讀:「媒體素養」─媒體識讀力,揪出新聞裡的魔鬼)依照評量來說,許多考題融合了時事議題,不單單只有課本中的知識。如果在考試前即對議題有所了解,並有自身的看法,那麼解題即有「事前預備」可以事半功倍得成效。

今天開始在生活中落實民主素養

  以評量這件事情來說只是升學中的一環,但是以「素養導向教學」最終的目的來說:在十二年國教的培養中,可以形成一個具有「民主素養」、「媒體素養」的完人。從今天開始在生活中落實民主素養,在未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投票人! 文/大碩教育編輯 陳芊妤

如對本專案有相關問題,歡迎填表洽詢,有專人為您解答 *必填

真實姓名*
行動電話*
電子郵件*
諮詢地點*
可聯絡時間*
是否寄送電子報*
備註描述
請勾選已詳細閱讀及了解本站之個資法及隱私權相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