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

由大學「博雅教育」看十二年國教「素養」

2306
發佈時間:2021/01/01
更新時間:2021/06/11

由大學「博雅教育」看十二年國教「素養」


「素養」到底是甚麼?

  國教院官方提出的核心素養定義: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這個定義中的「知識」是屬於我們比較好理解的範疇,因為傳統學校教育中,我們所學習的學科都是屬於知識層面的。例如國文科的古文、詩選;數學科的代數方程式、排列組合等等。但是定義中另外提到的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的「能力」與「態度」聽起來十分抽象,虛無飄渺,很多家長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這些概念加乘在一起,所謂的「素養」到底是甚麼?   其實在看到「素養」的定義時,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博雅教育」。   這個教育概念源自於西方國家,近年來成為台灣很多大學以及國際學校重視並推動的一個企劃。「博雅教育」照字面上拆解,「博」代表廣博、博多,這個詞義很好理解,代表對於知識廣博的追求、各項學科都有接觸不偏食;「雅」依字面上的意思的解讀為風雅、文雅、儒雅,這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氣質、一種態度,但是依我自身的解讀「雅」同時也是一種平衡的能力,是如何連接「博」的知識,將其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呈現出來的能力。所以如果說「博」是點,那「雅」就是線,使用「雅」的態度與方式將「博」的每一個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均衡地連結起來,構成一幅圖畫,構成一個受教育的完人。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榮譽書院長劉炯朗院士這麼詮釋「博雅」的內涵:「『博』就是廣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和寬廣的視野;『雅』是優雅的品味、雍容的氣度和高尚的情操。」   這個詮釋不就是我們現在推動的十二年國教「素養核心」的概念嗎?同樣的概念只是推動在教育的不同階段及層級,由原本大學高級教育才推動的「博雅教育」,向下延伸至高中、國中、乃至國小的十二年國教「素養教育」。表面上是「向下推動」,但是實際上是「向上發展」。在孩子受教育的初期,我們將這樣的概念導入課綱及教材之中,這是教育中的重大改革,讓他們從小就能夠培養除了基本學科知識以外的態度及能力,同時也是讓孩子在求學的階段就可以提前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

那如「素養」這種「概念性」的產物,我們該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培養孩子呢?

  這也是現在所有家長跟老師面臨的難題。我們不單單只是傳授知識給孩子們,同時也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求知態度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但是我認為「素養」的教育建立在一個基礎前提之下,傳授基本的知識給學生是教育的本質,教育者不能因為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就將基本的知識概念擱置一旁不談,萬萬不能本末倒置。   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每個科目的知識都只是「基礎」。   以筆者本身的例子來說明,我從小就知道我一定是「文組的料」,高中學習數學、物理、化學這些科目對我來說真的萬分痛苦。記得高中學習數學時,開根號、排列組合等等對我來說根本就是聽天書,老師在台上賣力的講,我面對黑板努力不放空,但是最後努力還是失敗,沉沉睡去。   那時候秉持著「數學無用論」,如果去市場買菜只需要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就夠了,總不可能跟老闆說:「麻煩給我√2斤的牛肉,謝謝。」基本上也看不到把雞、兔子關在一起,然後先算完兩個不同物種總共有幾隻腳,卻不知道個別的數量是多少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疑惑「我是文組的,學數學到底能幹嘛?」這個疑問在我的大學生活中得到了解答。   我大學主修歷史,可以說是文組中的文組。我們需要依據每一堂不同的歷史課看各式各樣的學術論文,做不同的報告。記得有一次小組報告前,需要把論文看完再討論如何報告,而在看論文的過程中,發現作者在論文中所列出的算式與答案和數據圖表中的數字看起來有出入。於是我們實際去計算,並且發現數據確實是因為作者的疏失而產生了錯誤。這時候「數學無用論」馬上得到了反證,我突然頓悟數學培養的其實是「數感」,是一種對於數字的敏感度,當看到一些數字時的直覺反應,而十二年我自認為「痛苦」的數學學科其實都是在建立「數感」的基礎。當有了這些基礎之後,可以應用數學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如果現在有一個文組的苦悶高中生問我「學數學能幹嘛?」我會回答他:「以你現在的階段來看,可能會覺得學數學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拿到大學的入場卷,為了讓未來能夠有不同的選擇。但是我會說,這些最基礎的教育都會內化為自身的養分,成為你的一部分。當很久很久以後,久到覺得自己已經遺忘這門科目的某一天,你遇到了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可以順利的解決,當下或許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如果仔細思考、追本溯源,就會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用到了之前所累積的知識,其中包括了一項你現在最討厭的『數學』。所以學習其實並不僅僅是為了『考試』、為了『當下』,而是成為生命中的基石,讓自己多一個工具去解決未來的問題,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想,上面所述我自身經歷的小故事其實就是現在所推動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的意涵。我們要讓孩子們了解,學習這件事當下可能看不見在生活中的實際成效,但是學習是一個會不斷累積的過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未來的某一天,這些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助力,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用到,但是當問題來到面前,將會有能力去面對及解決。 文/大碩教育編輯 陳芊妤

如對本專案有相關問題,歡迎填表洽詢,有專人為您解答 *必填

真實姓名*
行動電話*
電子郵件*
諮詢地點*
可聯絡時間*
是否寄送電子報*
備註描述
請勾選已詳細閱讀及了解本站之個資法及隱私權相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