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

【物理科學家】物理大哉問:雨天忘記帶傘!到底該跑還是用走的?

3182
發佈時間:2019/10/16
更新時間:2019/10/22

【物理科學家】物理大哉問:雨天忘記帶傘!到底該跑還是用走的?


在雨中是跑好呢?還是用走好?

  經典的台灣夏天,早上出門風和日麗,不少人選擇輕裝出陣,在午後卻仰天傻眼!原來我們忘記台灣兇猛的午後雷陣雨,早就在不知不覺覆蓋整個天空的厚厚黑雲中蠢蠢欲動──倏地「轟……嘩!」還沒來得及準備,天空便無情落下傾盆大雨,沒帶雨傘的你,一心想著要過馬路到騎樓避雨,這時你會用跑的還是用走的呢?   電視節目Discovery中的知名單元<流言終結者>就曾探討這個生活問題,研究單位於寬敞的倉庫中架好人造雨設備,讓兩位實驗者各自穿上橡膠衣阻絕汗水,再穿上工作衣,於相同的距離一個跑、一個走──沒想到,跑者的工作衣比走者多吸收了18公克的水!也就是用走的反而淋更少雨。   實驗一出讓不少人譁然,難不成以前都白跑了嗎?更有美國觀眾抗議實驗條件不公正。於是在眾多輿論下,Discovery決定重啟實驗,等待外面下起足以測出差異的超大雨時,讓實驗者同時出門受試五次。最後的結果果真打臉先前播出的節目,五次平均下來,跑步比步行少了4克的雨水,也讓研究單位們檢討自己,或許人造雨影響了實驗結果,在雨中跑步確實比走路少淋雨……真的嗎?

在雨中跑步確實比走路少淋雨……真的嗎?

  跑步與走路的總受雨體積比較如下:      文字來源:東吳大學生活物理百科在雨中是跑好呢?還是用走好? ※跑步時身體總受雨體積 = 5 x 2V x A x D ※走路時身體總受雨體積 = 10 x V x A x D   怪得是兩種方式身體淋到的雨都一樣多!為什麼還會說跑步淋更少呢?   原來我們還要把「頭頂的受雨面」考慮進來,身體的受雨體積是一樣的,但用走的頭頂淋了10秒、用跑的頭頂只需淋5秒,雨的密度不因跑走而改變,頭頂淋更久就更濕,所以當然要用跑的囉!   那麼為何一開始<流言終結者>會做出跑步淋更多雨的結論呢?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人造雨的雨勢太小,加上距離太短,就算用跑的也縮短不了多少時間,無法做出明顯對照,才會出現這樣的誤差。   是不是非常有趣呢!這樣的物理問題其實每天都出現在生活周遭,我們平時將地球的物理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卻不曾探討過背後的原理。若孩子問起來該怎麼辦?怎麼教他才好呢?這時你需要的就是「物理科學家一日課程」來專業指導一番囉!

千碩STEAM教育「物理科學家一日課程」

  千碩STEAM教育的「物理科學家一日課程」將啟發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訓練獨立思考、合理假設且小心求證的科學家思維,配合108新課綱,巧妙結合生活問題並學會如何解決它,讓孩子變身小小愛因斯坦!設計一整天既好玩又實用的多元課程,現在就手刀報名! ※千碩STEAM一日課程:更多報名資訊 文/大碩教育編輯 李佳綺

如對本專案有相關問題,歡迎填表洽詢,有專人為您解答 *必填

真實姓名*
行動電話*
電子郵件*
諮詢地點*
可聯絡時間*
是否寄送電子報*
備註描述
請勾選已詳細閱讀及了解本站之個資法及隱私權相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