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

何謂素養──分數不等於一切!認識108課綱的核心概念

2574
發佈時間:2021/01/01
更新時間:2021/06/11

何謂素養──分數不等於一切!認識108課綱的核心概念


「素養」到底是什麼?五分鐘帶你從定義看向深處內涵。

  這次課綱的調整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親自操刀(延伸閱讀:新教育時代來臨!看懂108課綱不再心慌慌)。   根據國教院官方提出的核心素養定義: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如圖一,讓我們來瞧瞧108課綱核心素養定義的箇中含意: 資料來源: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一、 足以適應生活的知識

  聽過不少學生抱怨:「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買東西付錢,大不了拿計算機按一按就好了,學那麼多平常又用不到。」確實,出門買東西、出國算匯率,用上加減乘除,頂多再用個代數X、Y就差不多了;而學校花了整整9至12年,教這麼多種數學計算,結果考完試後什麼sin、cos的運算全都忘在後頭,隨著記憶衰退慢慢消逝……再也用不上,那麼學又有何用?難不成學校的數學教育只能這麼硬嗎?   素養導向的教學,強調知識必須結合生活情境,也就是將「我用故我學」的概念,實踐在生活中。一旦和生活掛勾,知識就並非套入公式算出答案這麼簡單了。這樣的生活情境類似出現在物理課的應用數學,例如:小明拿著黑色簽字筆以每秒 X下的頻率敲擊一張長條白紙,小花則在一旁以每秒位移 Y公分的速率拉動白紙,讓紙上留下點點痕跡,每點間隔 Z公分。若小花突然將拉動白紙的速度提升到 Z公分/秒,小明則維持同樣速率敲擊紙張,請問這時每點中間的間距為幾公分?   這類題目,需要閱讀理解、懂數學運算,還要懂物理的速率概念──利用跨領域的知識來解決複雜問題──畢竟人生中遇到的不會是單純一道道考題;隨著年紀增長,挑戰只會越來越艱深。當然,為了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大考也會往這個方向出題。 (延伸閱讀:由大學「博雅教育」看十二年國教「素養」

二、 面對未來挑戰的技能

  所謂「技能」則是不受學科框架限制的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俊鴻便提到,以國語文素養教學為例,旨在培養學生能運用不同資訊:「以進行檢索、擷取、統整、閱讀、解釋及省思,並轉化成生活的能力與素養。」。而這樣的技能培養因應現代世界快速、劇烈的變化,重要程度更勝以往。(延伸閱讀:別再禁止孩子看閒書)   例如圖二的臉書貼文,在國語文考試中,學生需要閱讀理解並分析留言,根據題目找出每則留言的立場關鍵,進而推敲出他們的身分可能為何,這就是經典的素養題型。 (圖二)國語文閱讀素養範例試題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再者,除了知識型技能外,學習經營人際關係、團隊溝通合作以及訓練情商的技能也相當重要。   讓我們想像一個情境:以前在班上有位學業很好的同學,總是名列前茅,卻沒有朋友,總一個人獨來獨往、吃午餐;因作業分組有了相處機會後,發現對方對於己見十分固執,不僅難以交換意見,在受到質疑時甚至瞬間勃然大怒,完全失去溝通的意義,更不用說規劃作業分配……   既然人類是群體動物,在被稱為「小型社會」的學校都有分組機會了,遑論完全不與人溝通、單靠獨立作業的社會,其窒礙難行可想而知,又怎能忽略學生學習與人建立關係、同心協力面對挑戰的技巧呢? (延伸閱讀:按表操課再見!108課綱讓孩子提早體驗大學生活?

三、 做人處事的態度、價值觀

  讓知識變得「有用」、讓學習動機變得「有趣」,從上述兩點而言,以前的傳統教育都有提過這樣的概念,並非什麼革命性的東西;不過新課綱最關鍵提升比重的地方就是「態度」──所謂態度是經由習得知識、技能後產生的價值判斷及個人感受。要擁有自學能力、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遇到什麼都願意嘗試、願意探究。   小花是班上的鬼點子大王,在上課時喜歡舉手發言,不時的突發奇想常把班上逗得哈哈大笑,也因此擁有不錯的人緣;要開同樂會的時候,她樂於接受老師指派的任務,和同學規劃整個下午的流程、排練舞蹈,還和大家密謀幫當月壽星同學慶生;在自然實驗課時,又發現她在聽完老師講解後,小心翼翼地將量杯中的溶液緩緩倒入不同試管中,詳細寫下變色反應,甚至回家畫出表格紀錄、旁邊還有幾根不同顏色的試管……   大學畢業後,小花進入某間網路公司,一頭栽進網路行銷的世界中,運用她日積月累的能力,進行市場分析,找了幾個要好的同事寫出完整的企劃案,在得到主管、老闆的同意後,盡全力執行。果真讓商品的曝光率大增,讓當月的業績一舉增加4成,她卻謙卑地說都是大家的功勞。   以上舉例的小花,她對事物的態度相當可敬,新課綱最希望的便是讓學生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擁有願意嘗試、願意動手的態度,未來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很快上手。   國教院新課綱羅列出完整的「三面九向」囊括上述三點,且有著更深入的分類,一切都被生活情境所包圍,期待學生在面臨未來挑戰可以見招拆招、靈活運用。(延伸閱讀:核心素養的三面九向)

韓愈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必須承認現在教給學生的知識遲早會過時,而我們不可能一直不斷地教下去,教到他們結婚生子──總有一天孩子必須自己面對問題。而結合「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態度」、「如何應用知識的方法」、「克服挑戰的能力」得到的素養,就是賦予孩子「解惑」的能力,這才是不會過時的真本事,亦是足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的寶物。 文/大碩教育編輯 李佳綺

如對本專案有相關問題,歡迎填表洽詢,有專人為您解答 *必填

真實姓名*
行動電話*
電子郵件*
諮詢地點*
可聯絡時間*
是否寄送電子報*
備註描述
請勾選已詳細閱讀及了解本站之個資法及隱私權相關規範